春秋时期,战国大夫邓析,曾经提出了“两可论”
核心思想是“以非为是,以是为非,是非无度,而可与不可日变”
什么意思呢?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立场或不同条件下,往往会具有不同的或相反的性质,产生不同的甚至互为矛盾的观点。
对的可以是错的,错的可以是对的,是非对错不存在绝对性,随时都可以变换。
洧河发大水,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。
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。
富人的家人得知后,就去赎买尸体,但是得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了。
于是,富人的家人就来找邓析,请他出主意。
邓析对富人的家人说:“放心吧!
那个人只能将尸体卖给你们的,别人是不会买的。”
因此,富人的家人就不再找得到尸体的人买尸体了。
得到尸体的人着急了,也请邓析出主意。
邓析又对他说:“你放心吧!
富人的家人除了向你买,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。”
邓析站在两方的立场看待同一件事情,说出了有利于双方的话。
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情理上,他所说的两种互相矛盾的话都是对的,没有什么好反驳的。
但问题在于,邓析没有自己的立场,也没有选择一方立场,这就导致双方陷入了僵局,对双方都没有好处。
所以邓析在历史上,很让人讨厌,因为他做事没有自己的立场,没有自己的度量,没有自己的“礼”
量小非君子,无度不丈夫!
……
村内屋子里,五个人各坐一方角落,自顾自的沉思着,也没人说话。
大家都在基于自己的立场,思考相应的问题。
傅源自己,只是加深了封神时的感悟,便开始打量起众人来。
通过各自的立场,傅源很容易就能揣度出他们在想什么,比如赵方旭作为公司董事,想的肯定是“封神”
对当前秩序的影响,以及后续的应用。
关石花作为出马仙一脉的领头羊,想的肯定是为“出马仙”
一脉谋利,当然,由于白老太太那不堪的表现,这其中的影响肯定也要考虑。
高廉么,联系原著,他能为自己的女儿退出十佬,加入公司……思考的大概是他的女儿高二壮,作为特殊的存在,是不是也能被封神?
老天师大概是在想“天师度”
有关的事。
听上去是不是好像“读心术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