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时初照人。

北风接着吹。

月亮才不稀得凡人世界的悲喜。

多少亿年了,也就人类幻想幻想嫦娥和玉兔,哦,还有个砍桂花树,喝桂花酒的吴刚。

赵远龙拍了拍额角,忍住抓头皮的手爪。

“郑小郎考科举路还远,明年先考童生试试吧。”

“姐夫,你可有正经的营生帮我举荐举荐?”

小舅子没了工作,媳妇这一关过不去。

他的毛笔字可丑,没正经上过私塾。

古代人读书也是有钱人家的小孩才有机会。

穷人家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。

哪有什么“穷文富武”

穷就是原罪,失去了所有上升的通道。

农民伯伯天天对着大地,辛苦一年收入那几两银子只够喂饱家里人。

能够上的起学,要么是家学渊源。

比如宋代的欧阳修,范仲淹等等人吧。

就算他们没有族学,也有一个有知识、有远见的亲娘教导。

能娶到这样女子的家庭本身会差吗?门当户对可不是现代社会创造的。

隋唐以前世家门阀垄断上层,隋唐开科举,穷人就真的能起于布衣之间?别想了。

千万不要低估阶级沉重的枷锁。

无数事实证明了鄙视链的存在。

即便开明如唐代,商贾家庭出身的李白也没有踏上他所野望的官场。

有钱都不一定能办成的事,凭什么没钱都能办得成?

隋唐之后有科举,想要涉足官场,进入帝国的权力圈子?家里不是地主豪绅也至少得是个富足的自耕农,还得拉扯一下家学渊源,祖上多少代是某某。

比照那位大耳贼刘备一句“中山靖王之后”

吧,谁想提干谁就懂。

所以说占人口总数九成五以上的佃农、贫农可没有机会。

固化的阶层观念就能压倒人了:龙生龙凤生凤,老鼠儿子会打洞。

还有一句:挑粪工的最大愿望就是他能有一根金扁担!

这些俚俗话语说尽了人间真相。

最后一个方面。

得益于中华文明的千百年沉淀,还有巨大的人口基数,总有一些聪明、睿智的人跳出原来的圈子。

这些人进入了上一个阶层后,结果也会和早已存在的上层妥协。

可能他们多知道些民生的疾苦,在位时为穷人们做出贡献,历史永远记得那些名字。

治乱兴衰,王朝更迭,统治与被统治者间被必然的社会运行规律左右,陷入一种生死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