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论语·雍也》中,樊迟问知(智),子曰:“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,西周时候的“敬”

是“肃”

严肃,谨慎的意思。

春秋时期,鬼神崇拜和祭祀活动非常普遍,为了教化民众,使其德行合乎道义,要谨慎严肃对待祭拜的鬼神,而且不能过分依赖,这才是明智之举。

……

收拾好行李,走出石屋,外天天色大亮,又是一个炎热的天气。

不知道是因为昨晚的领悟,还是因为那场“梦”

强化的意志,傅源只感觉自己与天地之间的联系,更加紧密了一些。

在以前,傅源将浩然气外放,充斥天地,能够小幅度的敕令天地,招来风雨雷电之类的,但归根结底,那是他浩然正气育华而来。

这是一种“命令”

式的,以傅源自身主观意识为主的行为——在浩然正气填充范围内的天地,强行育华天地之力。

但现在,傅源却能让这片山谷来配合他!

甚至于只要傅源愿意,他可以为这片山谷立心——不一定是他自己的心,可以是另外某个意志。

封神?

傅源脑子里突然浮现出这个念头,随后摇摇头,不再去想。

子不语,怪力乱神。

紧了紧背包,傅源再次打量着一遍山谷,然后抬脚离开。

《夏书·禹贡》有言:“禹别九州,随山浚川,任土作贡,禹敷土,随山刊木,奠高山大川。”

大禹以足迹丈量天下,封定九州,足迹遍布高山大河……先不说环境的恶劣程度,以那个时代的交通,凭人力又怎能走遍当时的九州?

原因便是大禹是顺着山水地脉而走……也就有了传说中的“禹步”

如今傅源的意识与这片天地有了更紧密的联系,自然也能感受到此山地脉所在。

于是傅源抬起脚,迈出去的瞬间,脚下的距离仿佛被压缩了,等他落下脚时,已经在数十米开外了!

一步数十米,傅源就这么施施然的离开了山谷,四周的密林,也不过是十来步的距离,林中的蛊虫还来不及反应,傅源已经从密林中穿过了。

一路借地脉而走,似乎这座山也在恭送他离开一般,不过十多分钟的时间,傅源已经抵达山腰处的那片巨石空地。

昨天登山时,傅源便是在此地眺望,看到了那片山谷。

再次眺望山谷,只看到一切如昨,似乎没什么变化,但感官上却变得不一样了。

隐藏起来的恶,才是最大的恶……隐藏在人心中的恶,亦是如此!

傅源恢复正常步伐下山,找到自己的自行车后,摸出手机。